手机版 南柯一梦网
一种是源自古希腊的理念目的(eidos)和终极目标(telos)这样的回溯性概念假设,关于事物如何自然分类并展现成现在的状况。
今观《陆王学术》,亦当如象山指示:须看意旨所在53。象山虽不言知觉,但此心之灵、人心至灵的表述所在多有,阳明也说良知是天理之昭明灵觉处。
9 何以现代可将此宋明儒学列入精神哲学一类呢?——因为二者内容大致相类,而宗旨颇同。在徐梵澄看来,心性都是指知觉性,性是弥漫宇宙万事万物的知觉性,心是宇宙知觉性在个人的中心点,是虚说的一个虚明灵觉的位置。这一提法也反映出徐梵澄世界主义的文化观,所谓:我一贯反对将文化分成东方、西方,都是世界的,我们都是这个世界的一部分13。这时客观环境未变,只是主观心境已变,多人感到是这方是真实,是宇宙万物之真面目,只是光明的倾注,即儒家所谓天理流行,而紧张既除,只有大的喜乐,是说不出的美妙,……是彻悟了。只有在印度室利阿罗频多(Sri Aurobindo)的瑜伽学或大全瑜伽,多与相合。
16究竟言之,精神哲学是绝对真理,其地位高于宗教,故当以精神哲学为标准来考察某一宗教理论、宗教仪式的价值。信息的传递,必有发出者、接收者以及传递的媒介。第二层是以神道设教为例来表明,在某些情况下,使人人尽知未必有好的结果,言外之意是在某些事情上其实不必使人人知之。
⑦《中国教化未尝愚民辨》,载《申报》1896年12月9日。其效不尽可必,故其权不尽可使耳。然则,所谓可使由,而不可使知,民之于宗教也又如此。然而也无可否认,他们把统治者的愚民政策与孔子学说进行了某种关联,由此事实上造成了民可使由之章无法摆脱愚民的嫌疑。
⑦《中国教化未尝愚民辨》正是针对这一说法进行的回应。23 在严复看来,宗教不同于科学,宗教的权威只能靠信,而不能靠知,所以在宗教这个问题上,民众的确是可使由,而不可使知的。
其三,信仰的对象通常都是不可见、不可知的事物,而孔子不关心这些,因此孔学不需要以信仰为中心。使知之者,正使其由不可而进于可也。18 当时康有为关注的重心显然不是使民知的问题,而是如何像圣人那样,在面对质疑或非议时仍然坚持担当和有所作为。在此之前,虽然有不少学者对此章提出过新的解释,但总体上并没有围绕是否愚民这个问题来展开。
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,在当时的舆论环境中,开民智的主张获得了更多人的认可。惟在上之人使之,则固有可、有不可。在《中国教化未尝愚民辨》的作者看来,将民可使由之章理解为愚民是误会了孔子的意思,这一问题已经被朱熹解释和澄清过了: 昔朱子集《四书注》时,已虑后人必有误会圣意者。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,任何可能为统治者愚民提供支撑的理论都会被质疑和批评。
不同之处在于,严复认为除了宗教之外,道德和法律等也是可由不可知的。根据这种解释,民众是使由还是使知取决于民之文明程度,而不可使知之的含义是,如果民众的文明程度不高,就应该开民智。
事实上,开民智正是《新民丛报》的基本主张之一。说到传教士倡此说以诋孔,尤为可笑,他们的教会,就是一个可由不可知的大本营。
20 在这段论述中,严复严格区分了西学和西教。即孔子今日复生,原未必谓学西学者无当于温故知新之说,而奈何以误会圣言者,厚诬圣意哉。④[美]林乐知:《欧华基督教益叙》,载《万国公报》第83册(1895年12月)。信斯言也,则孔子所谓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,实其见道最精语。西学则是以知为中心的,其专注于明民以所可知者,所以一定是使民知的。夫民未知而使之自由,必不能善其后矣。
此孔门性与天道所以不可得闻,而子入太庙之所以每事问,而世间一切宗教,无分垢净,其权威皆从信起,不由知入。为了《论语》上有民可使由之,不可使知之两句,于是哗然说这是孔老夫子的愚民之术。
按道理来讲,统治者愚民与《论语》此章是否愚民属于两个问题,但该文敏锐地注意到存在将这两者结合考虑的现象: 窃尝于三四年前微闻一说,谓中国不兴新法,不能启发民之聪明才智俾臻自强。二、学人对民可使由之章质疑的回应 按照《中国教化未尝愚民辨》的说法,1893年左右就有人对民可使由之章提出了质疑,而该文的回应却是在1896年底。
不过,新解也只是一种解释,未必比朱熹的解释更贴近孔子的本意,这或许就是新解会在后来引起很大争议的一个重要原因。文可以统六艺,六艺可以统今之西学各种。
客观来讲,张亦镜的分析是有道理的。15由此来看,梁启超将孔子塑造成开民智的倡导者并不奇怪,并且这或许更能解释他为何一定要以新的方式来解释民可使由之章,因为朱熹的解释尽管可以为愚民问题进行辩护,却无法得出孔子是开民智主张的积极倡导者这一结论。将这两种说法进行对比只是为了表明民可使由之章被质疑并非偶然,其背后有一种新的观念作为基础。20汪征鲁等(主编):《严复全集》第7集,福州:福建教育出版社2014年版,第55页。
不过,他的做法意在指出《论语》此章成了统治者实行愚民政策所借助的理由之一,并未直接认定《论语》此章的本意与愚民有关。接下来的问题是,这一争议是如何发生的?虽然我们已经大致知道它与新学家和传教士有关,但其中的细节尚不清楚,学界也较少关注。
28由此来看,民可使由之章已经不仅是愚民的问题,而且成了孔子主张专制的明证,表明儒家的教化开始遭受根本上的质疑。而民气不振的原因就在于统治者坚持民可使由之,不可使知之的主张。
事实上,康有为后来推动维新变法运动,正是受到这种观念的深刻影响。不过,康有为的回应与梁启超有很大不同。
戊戌变法之后,伴随着西方民权、国家等学说的传入,民可使由之章涉及的愚民问题引起了更多人的关注,梁启超、康有为等人都对此进行了回应。至于严复将孔学与宗教拉近关系的做法,张亦镜则明确表示反对。16姜义华、张荣华(编校):《康有为全集》第6集,北京: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,第439页。⑤[美]林乐知、蔡尔康:《险语对下之下》,载《万国公报》第88册(1896年5月)。
乃更推原其蔽,妄谓中国之受病自孔子始,自孔子民可使由,不可使知始。由上可知,张亦镜对宗教有清晰的界定。
一方面认为孔子欲人人明道,另一方面又认为不必使人人知之。后世因之,则民之自教自养亦有所扰累矣。
以能字释可字,俾知此章可不可皆作能不能解。⑨这显然是将兴新法、开民智等看作国家强盛的重要条件。
Copyright (c) 2018-现在 XML地图html地图 All Rights Reserved. 但是从实际的执行效果来看是不是西方的民主制度更加有效? 李:这个问题恐怕还需要更长的时间由历史本身来加以回答。SMS接码-实卡接码平台 企业网站源码 pbootcms教程 八戒站长 空间域名 海纳吧 三合一建站 多城市分站1